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部编本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目录

2023-11-02| 查看: 7 |原作者: 叶蔻|来自: 花都文库

关于部编本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目录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1、部编本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1、社戏2、回延安3、安塞腰鼓4、灯笼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6 ...

  关于部编本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目录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

1、部编本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1、社戏

    2、回延安

    3、安塞腰鼓

    4、灯笼

    写作 学习仿写

    口语交际 应对

  第二单元

    5、大自然的语言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7、大雁归来

    8、时间的脚印

    写作 说明的顺序

    综合性学习 倡导低碳生活

  第三单元

    9、桃花源记

    10、小石潭记

    11、核舟记

    12、《诗经》二首

    关睢

    兼葭

    写作 学写读后感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名著 《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式微

    子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学写演讲词

  第四单元

    13、最后一次讲演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撰写演讲稿

    举办演讲比赛

  第五单元

    17、壶口瀑布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19、登勃朗峰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写作 学写游记

    口语交际 即席讲话

  第六单元

    21、《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2、《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大道之行也

    23、马说

    24、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

    写作 学写故事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送友人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 咏梅

2、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1.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其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2.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环境。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S、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语。

    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探“和”之义(说故事)

    1.“和”故事接力赛。

    

    教师先引入故事,鼓励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故事也大声分享出来。

    

    师:《罗威饲犊》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

    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

    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

    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

    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

    “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师:老师讲的故事就是《罗威饲犊》,那我们“下一棒”谁来讲呢?

    生:《司马徽让猪》

    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

    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

    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

    ”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

    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

    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

    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生:《杨翥(zhù)卖驴》(具体故事内容见电子资源)

    生:《于令仪宽偷》(具体故事内容见电子资源)

    师:同学们一起分享了这些“和”的故事,和善、和谐也是中华文化一直追求的。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个观点极具现实价值: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就是“君子和而不同”。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

    “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

    

    小结: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

    “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

    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

    

    2.由“和”故事联想到现在我们所提的“和”文化。

    

    明确:“和”文化也是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

    

    目标导学二:寻“和”之用(谈看法)

    战国时有“将相和”的美谈,清朝康熙年间又有“六尺巷”的故事,“以和为贵”的故事层出不穷,和和睦睦是我们社会和谐的追求,请你就这些故事谈谈你对“和”的社会意义的理解。

    

    明确:“和”的思想,在我们生活当中多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大到国家安全问题,小到校园学生之间的摩擦,林林总总,归结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

    “和”在生活中是“和睦”“和气”等义,不管是“将相和”,还是“六尺巷”,对我们为人处世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目标导学三:为“和”宣传(拟标语)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这首打油诗,可以看作一则诠释“和为贵”的精彩标语,我们平时也会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标语,标语对宣传主张、倡导行为、制造氛围等有着特殊的作用。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研究了“和”文化,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也创作几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

    

    明确:①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②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③和以处众,平以养心,独以思己 ④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 ⑤和谐使宇宙运转不停 ⑥如果你不同意别人的说法,至少不要和他人争执 ⑦促进和平的人受人景仰,挑起摩擦的人遭人嫌恶 ⑧持久的成功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 ⑨机器的摩擦耗费成本,人际的摩擦损耗心灵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课前让学生做了预习,并将全班同学分成了若干学习小组,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这符合我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不足之处  在活动中,关于学生参与度及参与效果等问题,缺乏一些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

    

3、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优秀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关雎》,第二课时完成《蒹葭》。

    

    第一1课时 学习《关雎》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雎鸠啼鸣,荇菜差参。

    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   鸠(jiū)   窈窕(yǎotiǎo)

    逑(qiú)荇(xìng)寤寐(wùmèi)

    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其语言生动传神。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两边来。

    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

    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理清层次

    1.全诗共5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姑娘,从而引起爱慕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2~3节)描写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

    第三章(4~5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2.《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步骤四 细读课文 探究写法

    《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

    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是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拓展延伸

    中国文字史上的“第一”

    【交流点拨】①《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②《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板书设计】

    关雎托物起兴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相思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梦幻之乐琴瑟反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第二课时 学习《蒹葭》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蒹葭(jiānjiā)   溯洄(sùhuí)   晞(xī)

    湄(méi)跻(jī)涘(sì)

    沚(zhǐ)坻(chī)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晞:干。

    

    阻:险。

    

    跻:高。

    

    坻:水中的陆地。

    

    涘:水边。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词类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3)古今异义

    道阻且右(古义:弯曲;今义:右边,表方位)

    白露为已(古义:干;今义:已经)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感受音韵美。

    

    (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交流点拨】音韵美表现在:①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②作品押韵:第一章押“ɑng”韵,韵脚有苍、霜、长、方、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③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3)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2.感知内容大意。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

    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

    

    【交流点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心、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S,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点拨】感情基调: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理由: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4.《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S,这种景S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步骤四 探究写法 比较阅读

    (一)写法探究

    1.《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凉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S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第二章“白露为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二)比较阅读

    1.《关雎》《蒹葭》都可看作是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相同吗?

    【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从中可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

    《蒹葭》比《关雎》情感意味更浓。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怅惘的心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

    从诗经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

    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人。

    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拓展延伸

    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S的海。

    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雾之中。

    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板书设计】

    景物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追求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之路: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结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景S迷离,距离遥远)

4、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S,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3.理解文章结尾句子具有怎样的内涵。

    

    4.搜集有关长江的故事、古诗词等。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长江,位于我国境内,全长6380公里,发源于我国青海唐古拉山各拉丹冬,流经11个省区,是中国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

    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长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和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国的“母亲河”。

    长江作为一个符号,是祖国的象征,由于它的灵性,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赞颂。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字音

    裸露(luǒ)  黧黑(lí)   酝酿(yùnniàng)

    冻疮(chuāng)砾石(lì)接踵而至(zhǒng)

    虔诚(qiáng)诅咒(zǔzhòu)腈纶(jīng)

    懈怠(dài)敦实(dūn)熠熠生辉(yì)

    演绎(yì)

    2.词语解释

    黧黑:形容黑。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后跟。

    

    草坝子:平坦的草地。

    

    诅咒:咒骂。

    

    虔诚:肃敬而有诚意。

    

    懈怠:松懈懒惰。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皱褶:皱纹,这里指冰山上的波形纹。

    

    3.走近作者

    马丽华,汉族,195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

    代表作有《走进西藏》。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浏览的经历。

    

    2.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冬峰周围有20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形成了唐古拉山的高峰群,在这方圆1500平方公里的高峰区发育着100多条现代冰川。

    是中国第一大江——长江的发源地。

    各拉丹冬的东侧是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的冰川,这些冰塔,在阳光下,洁净如洗,光泽闪熠,巍巍耸峙。

    形态各异,犹如水晶的世界,是唐古拉山脉一大奇景。

    各拉丹冬周围自然景观奇特。

    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清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S的野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

    草原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

    

    各拉丹冬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200mm,海拔5000米以上的降水量大大高于山下,经常是雪雹铺天盖地。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找一找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点景S?

    【交流点拨】作者主要写的是各拉丹冬的冰塔林。

    具体写的顺序:冰塔林→砾石堆上→冰河→冰山。

    

    2.熟读课文,找出具体写冰塔林特点的句子。

    

    【交流点拨】第5段:“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远方白S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

    第6段:“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

    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

    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

    第11段:“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

    3.作者写冰塔林的特点,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怀?

    【交流点拨】赞美雪域高原的壮美景S。

    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1.品味下列语句,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交流点拨】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创造了各拉丹冬的美。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交流点拨】此句写出了冰河上风的猛烈巨大。

    

    (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交流点拨】此句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阳光和风的威力。

    它们是在为大自然创造美,而且还是那么用心。

    

    (4)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交流点拨】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无不打上岁月的烙印。

    岁月无情似有情,是时间造就了冰山这大自然的美景。

    

    2.文章结尾写道:“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这句话具有怎样的内涵?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带给人类的、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不仅仅是美景,它所给予人类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穷无尽的财富。

    长江之水源源不断,那里的人们会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应有尽有的美。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课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S。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的文化源远流长,它奔腾不息,气势恢宏,使人望而生畏,它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我们要保护好我们尊重爱戴的母亲河!

    2.拓展延伸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姿态各异的冰山时而变幻的冰川冰塔林,壮美的景S)

5、部编新人教版语文《灯笼》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斡旋(wò)   幽悄(qiǎo)

    霍骠姚(piào)怅惘(chàngwǎng)

    2.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3.走近作者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交流点拨】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交流点拨】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步骤四 理解语言 探究写法

    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

    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

    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板书设计】

    灯笼忆灯笼忆祖父、母亲念乡情、民俗爱灯笼指夜路、暖人心凭今吊古爱国情

6、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优秀教案

    【导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理解黄河伟大的性格。

    

    2.品读文字,感受作者运用句式,修辞等方面营造出的描写美,进而体会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山水,将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4.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提到“瀑布”,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那么壶口瀑布是否也如诗中所描绘的如一道白练从天而降呢?它有什么特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的《壶口瀑布》。

    (板题)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告诫(jiè)       推搡(sǎng)       驰骋(chíchěng)

    寒噤(jìn)雾霭(ǎi)出轧(zhá)

    汩汩(gǔ)潺潺(chán)迂回(yū)

    怒不可遏(è)

    2.词语解释

    寒噤:寒战。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打旋:这里指水回旋流动。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驰骋:骑马奔跑,也指在某一领域,纵横自如,充分发挥才能。

    

    3.作者简介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觅何处》《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4.壶口瀑布简介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

    河床至此收支,形如“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是我国第二大瀑布。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文中的哪些地方写出了壶口瀑布名字的由来?

    【交流点拨】课文2、3段。

    

    2.文中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在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的段落。

    

    【交流点拨】雨季,(第一次))——第2段

    枯水季节,(第二次))——第3段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一)雨季中的壶口瀑布

    1.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中壶口瀑布的语句。

    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雨季的壶口瀑布怎样的特点?

    【交流点拨】听觉:在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视觉:雾气迷漫“像一锅正沸腾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感受:急慌慌,心还在不住地跳,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2.作者是如何将壶口瀑布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的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

    仔细阅读课文第3~5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河水?圈画出能够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

    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交流点拨】(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此句通过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奔腾激越的情势。

    表现出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2)龙槽壶口:“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春S的背景中”。

    此句运用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

    河水被碾成点,碎成雾,变成了水的另一种形态。

    

    (3)“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此句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是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步骤四 理解语言 探究写法

    1.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交流点拨】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文后具体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观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2.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了什么?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交流点拨】(1)想到了人——“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此句作者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

    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

    

    (2)想到了民族精神——“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此句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再次描写了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带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

    

    3.本文使用最突出的写法是什么?

    【交流点拨】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议论、抒情、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兼用。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这篇借景抒情散文让我们感受到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透过瀑布我们看到了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坚强性格。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

    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用黄河的性格面对自己未来职场的生活。

    

    2.拓展延伸

    收集、摘抄有关描写瀑布的诗句。

    

    【交流点拨】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宁压不弯,勇往直前

7、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优秀教案

    【导学目标】

    1.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3.通过朗读课文,体验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

    

    4.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

    一滴水,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经历了水车上的眺望,经历了玉河中的徘徊,终于来到丽江,来到常年鲜花点缀、垂枊依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从悠闲恬淡的白天到灯火阑珊的夜晚。

    这滴水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幻的生命旅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矗立(chù)   目眩(xuàn)   开闸(zhá)

    徘徊(huái)翡翠(fěi)砚池(yàn)

    蘸到(zhàn)擦拭(shì)

    2.记住重点词的意思

    矗立:高耸直立。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

    

    苍劲:指老练刚劲。

    

    五彩斑斓:指颜S非常好看,S彩相当丰富,多种颜S错杂繁多耀眼。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3.走近作者

    阿来,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作家,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休播放),思考:一滴水的夙愿是什么?

    【交流点拨】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2.简要写出一滴水的经历。

    

    【交流点拨】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边的经历。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把握情感

    1.纵观全文,如果把一滴水旅行绘成几幅不同的画卷,那应该是什么样的画呢?

    【交流点拨】“一滴水”将自己的所见娓娓道来,浪漫而富有童趣,全文所展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如同风景画、建筑画、民俗画,美不胜收。

    

    2.欣赏“风景画”,它美在何处?

    【交流点拨】这篇散文所描画的风景——“丽江古城”作为画面的中心,再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玉河街道为线索,以四方街小广场为梯形,构成丽江古城风景画,并用水的流动为画面增加运动感。

    整个画面有层次感,从高到低,由远到近,景致分明。

    

    3.继续欣赏“建筑画”,它的美又体现在何处?

    【交流点拨】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少数民族古镇,城里的街道、宫殿、水车、小桥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S。

    四方街,丽江古城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

    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开闸放水,以水洗尽街道,地域特S明显。

    水车: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小桥:历史悠久、数量大、形式多。

    

    4.再来欣赏“民俗画”,它的美美在丰富而融合。

    具体体现在哪儿?

    【交流点拨】文中所写的民众活动,前文少后文多,赶路、建设、放牧、经商、拉琴、浇花、闲聊、畅游、聚集、唱歌构成了丽江民俗画。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1.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从一滴水的角度,从不同视角去描述丽江,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亲切、自然。

    不矫揉造作,清新自然,像从玉龙雪山上飘下来的风,里面还夹着冰冷却动人的温柔。

    有感同身受、如临其境的意味。

    

    2.从写景中,可体会作者所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热爱丽江、热爱美、更热爱给予美的大自然。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交流点拨】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行文如诗,美不胜收。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

    纵观《一滴水经过丽江》全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丽江富有地域特S的建筑,用生动、精美的语言介绍了丽江民俗民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2.拓展延伸

    写游记的“技巧点拨”。

    

    【交流点拨】①最需:线索明朗清淅;②最宜:只抓重点;③最佳:突出感受;④最美:语言灵动。

    

    【板书设计】

    一滴水经,过丽江)风景画:丽江、玉龙雪山、玉河建筑画:四方街、宫殿、水车、小桥风俗画:赶路、放牧、经商、浇花自然美,无限美)

8、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写作 学习仿写

    【导学目标】

    1.初步领会形同神似的仿写要求。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仿写的基本类型,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习作,集体评议。

    

    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有一位哲人说过:“仿写是写作的开始,是观察的基础,是酝酿的基础,是想象的基础,是积累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

    ”这么重要的仿写,我们该如何去写呢?先看一篇例文。

    

    例文引路 掌握要点

    流年匆匆,母爱相随

    天空依旧蔚蓝,远山依旧爽朗。

    踏着羊肠小道,按捺不住满溢的思念之情,加快了脚步……哦,我日夜思念的慈母,一定在焦急地倚门而望……

    母爱,又何只会在短暂的分别后凸显,当记忆的涓涓细流静静淌过,我发现,原来它一直与我相随。

    

    小时候,母亲是那温馨的小屋——

    我静静地坐在小屋内,小脑袋不时向窗外探望着。

    每天的此时,妈妈总会那么神奇地出现。

    脚步声!我惊喜地跑到门前。

    “吱——”门被轻轻推开,门外是那熟悉的身影。

    虽然夜S已深,我却感觉到那身影带着光亮,带着温暖。

    “我回来喽——”妈妈快步向我走来,微笑着,轻轻蹲下,紧紧搂住我。

    “肚子饿了没?”“冷不冷?”“一个人在家想妈妈吗?”妈妈的双眸中充满无尽的担忧与心疼。

    

    温馨的小屋内,无尽的母爱在荡漾。

    

    后来啊,母爱是那双拭泪的手——

    我拒绝一切光亮,关掉所有的灯,独自忍受着考试失利的心痛……“啪”,灯照亮了眼前的试卷,我又一次看到了那刺目的分数。

    于是,我再也无法忍耐,放声大哭。

    泪眼朦胧中,妈妈的身影悄然走近,伴我而坐。

    抬头,妈妈的眼眸中分明满含着疼惜……“妈妈——”我更加心痛。

    突然,一双印记着劳累的手慢慢伸向我,瞬间,我的脸好温暖。

    妈妈的手指轻轻在我的眼角滑过,带走那已变凉的泪水,带来了那满是鼓励的话语:“从头再来,哭泣不属于你,要赢得微笑,妈妈相信你!”

    那双手,总在黯淡的日子里为我擦亮心情。

    

    而现在,母爱是那幸福的叮咛——

    吃完早餐,妈妈早已为我拿好了书包,在清晨的阳光中,笑着送我。

    她阳光下的笑容闪耀着金S的光辉,我被幸福地触动着。

    “到转弯处要小心啊”“中午早点儿回来吃饭啊”……于是,我带着清晨阳光般的幸福,奔向学校……

    时光点滴逝去,母爱如泉涌来!

    思绪从记忆中回到现实,猛然发现,我离家更近了!离母亲更近了!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想一下子飞到家中,依偎着母亲,继续让那爱包围着我,永随着我……

    点评:巧化名诗领片段,镜头分呈著华章。

    像电影镜头一样,作者为我们截取了三幅简单小巧、温情弥漫的画面:“小屋守望,母爱荡漾”“痛哭流涕,母亲拭泪”“离别之际,叮咛不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选用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中的三个经典句子“小时候……”“后来啊……”“而现在……”领起下文,完美和谐地将几个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片段串接起来,线索清晰洋溢着浓浓的流年匆匆之感叹、母爱相随之幸福。

    

    文题展示

    1.《安塞腰鼓》中运用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一般的气势。

    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

    200字左右。

    

    2.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描绘人物形象,给人印象深刻。

    选择一个人物,模仿这种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不少于600字。

    

    写法指导

    首先,可以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

    比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由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写起,回忆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事。

    在写这些事情之前,先总说叶圣陶先生品德高尚,然后分别从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和“严”两方面展开叙述。

    文章虽然写了不少事情,但都围绕“宽”和“严”两方面选材,篇章结构比较清晰,这些事情并不显得杂乱。

    写人物时,可以模仿这样的篇章结构,围绕人物的特点,从多个方面组织材料进行刻画。

    

    其次,还要注意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

    比如《安塞腰鼓》中的“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喻体放在本体前面,突出喻体,渲染了安塞腰鼓的“野性”。

    我们在写作中也常会用到比喻手法,不妨试着模仿这种句式,看看表达效果是否更好。

    

    总之,学习仿写,要根据所写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

    对于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花都知识网观点或立场,仅供参考。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联系我们。
相关推荐
Powered by ©2014-2023 花都文库 http://pzzhd.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豫ICP备19020844号 非经营性网站公安网备
导航手机版合作QQ:84709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