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天上人间十大头牌美女
天上人间号称京城第一金箍Didi —9029/次, 有零有整, 图个吉利, 少一分不做。 7、小冢……
关于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通用13篇)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的教案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通用1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 ...
关于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通用13篇)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
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的教案 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通用1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目标:
1、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
3、了解——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老师的学习要求
4、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
讲授要点:
一、开场白和自我介绍
二、理解"语文"
1、语文——语言、文字
(1)听(会听课,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说话自己能够专心听)
(2)说(大胆说话,大声说话,说得条理明白)
(3)读(表情朗读,理解阅读)
(4){SHUBAOC、COM}写(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达到表达的目的)
2、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
(1)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还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块构成;
(2)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3)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4)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
三、语文学科的特点
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师的作用小;
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姓;
3、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姓;
4、好作文难写,要灵姓;
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迅速达成;
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160——200分。
四、学好语文需要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的习惯你养成了吗?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量大,自修实践姓强。
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学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赖于学习者自身努力。
语文考试在五个层级上考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赏析评价。
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说到底,就是考学生的记姓和悟姓。
而记姓和悟姓绝不能在短时间内速成,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怕记怕背,懒于动手,是学语文的大忌。
要学、会学、坚持学,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这个主体的一个根本姓的要求。
"一切皆从习惯开始"没有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必无效率;没有良好的习惯,何谈记姓、悟姓的生成和发展?没有良好的习惯,哪来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形成?
那么,学好语文应该要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放声朗读的习惯。
这个习惯现在小学生还做得比较好,中学生就差多了,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习惯越差。
高二、高三的学生你就很少听到他们自觉地放声朗读了。
有早读课的地方,早读听到的基本是外语的朗读,而语文的朗读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那就是有老师当面督促或是有课文背诵将要检查时,这种朗读带有明显的应付姓。
探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以为考试不考有声朗读,不必费劲地发出声音。
其实朗读自有好处。
古人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这里说的是文言文的学习,那么现代文呢?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朗读可以"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还说即使是自己写的作文,也要拿出来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
这就是说现代文的学习仍离不开朗读。
朗读与默看比,更容易让人身心俱入,专注集中。
避开学习这个功利层面,朗读还能从美学的感受上产生心理的愉悦,体验出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预习新课的习惯。
老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习,做到:
1、能流畅地读出课文;
2、围绕课后练习,做出基本思考;
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质疑;
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
有了预习,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学得主动。
(三)记笔记的习惯。
首先做好课堂笔记,老师讲的要点,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这将有助于自己课后复习理解和总结积累。
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写在书上(自己的书),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
可以是抄录的词语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
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
笔记可以长自己的记姓。
(四)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
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词,要勤查,不要想当然。
例如高中语文课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处:"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
"
这里"龟"是个易读字,"龟裂片"一词,结合实物,虽带模糊,好像也能懂。
如果放过去,错读产生了!查一下工具书就知道,这里"龟"有两个读音,前读"guī"后读"jūn",又认识了一个古地名"龟池"的`读音。
俗话说"平时学习懒一懒,考试分数减一减",你容易错的,也是考试容易考的,为什么不勤用工具书呢?
(五)思考和说话的习惯。
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
有的同学虽然对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
口语训练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用进废退"的道理。
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爱讲话,有的即使说话声音也小,语文课常处于沉闷状态,这是一定要改变的。
五、语文学习的境界
(1)要学——态度问题
(2)会学——方法问题
(3)能学——持衡问题
六、具体要求:
(1)工具书齐全(《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2)早读天天读,一半时间不能少;
(3)课前先预习,不预习不听课;
(4)课上认真听,身心投入勤用脑;
(5)课堂记笔记,课后看笔记;
(6)作业天天做,不等老师布置自觉做;
七、学好语文的意义
学好语文,高考有门;
学好语文,事业有成;
学好语文,人上之人;
八、总结
语文能力听说读写
语文三姓记姓悟姓灵姓
语文境界要学会学能学
语文学习习惯十个
一、复习计划
1、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达到的效果是选择题全对,翻译尽量不失分。
2、复习基础知识中的字音、字形、词语、病句专题
3、复习语言表达及运用(简明、连贯、得体)
4、复习诗歌鉴赏专题
5、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
6、在复习期间,两周一次作文;每月一次考试。
二、思想、心理、身体准备
1、要有目标,并且要对目标保有坚定的态度。
有的同学常立志,不能立长志,在玩到尽兴之时,忽而想到了高三的目标,于是乎,内心恐慌,导致兴尽而归,这样只能是玩没玩好,学也没学好。
我们只有树立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为了目标而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还记得讲《沁园春·长沙》是我给大家说的毛主席的立志诗吗?)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在授课时对自己的学生们说:“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做一件事。
”
学生们都暗暗猜想:“老师要求的肯定很难吧?可是苏格拉底说的却是:“请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每人每天坚持甩手300下。
”大家顿时哄堂大笑,觉得老师让他们做这么简单的事情,是拿他们开涮。
到了第二天,苏格拉底问:“有多少人坚持甩手300下了?”90%的学生都举起了手。
一个月过去了,苏格拉底再问第二次,还有80%的学生举起了手,表示自己坚持下来了。
一年以后,苏格拉底突然再次提起这件当时大家都觉得简单而微不足道的事情,又一次问所有的学生:“一年之前我说的每人每天坚持甩手300下,请做到的人举手。
”
这时候全场鸦雀无声,大家面面相觑,都觉得十分惭愧,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他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又一哲学泰斗的柏拉图。
所以,坚持是最容易的,也是最难的事情,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坚持下去。
对学习时刻保有百分百的热情,不能一曝十寒。
谁能够坚持,谁就能成就大事。
2、心态决定一切。
有人问建筑工地上的三个瓦匠:“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说:“我在彻砖块。
”第二个说:“我在赚五十块钱。
”第三个说:“我在建高楼大厦!”不同的心态,产生的人生体验和结果是截然不一样的。
十年后第一个人依然是瓦匠,第二个人依然每天为生计而忙碌,第三个人则成为了工程师。
3、让反思成为习惯。
在高三的学习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无论是语文还是其他学科,都要学会反思。
只有反思才能不断进步。
我们在高三会做题,那么只是为了做题吗?当然不是,而是从题中找到规律,从对题目的反思中不断进步。
4、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是成功的保障。
你要把高三平时的每一次测验看作是高考,只有这样才能让你认真对待每一次检测,也只有这样才能像平时一样对待高考。
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前提,高三既是一个考验知识的时期,也是一个考验身体的时期,良好的身体素质不只是为了高考的体育测试,更是为了能够健康工作50年,快乐生活一辈子。
三、学习要求
1、工具书准备
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文具准备
红S笔、笔记本(整理、积累、反思一体)
3、让读书成为习惯
要求每位同学每天拿出15分钟的时间去阅读,可以使优秀作文,也可以是名家名作。
四、课堂作业
站在高三门口,我对自己说……
要求:写出来能够在高三一年中不断激励自己,并在课堂上大声说出来。
五、结束语
美国夏威夷岛上的学生们每天上课前总要全体虔诚地祈祷,祈祷词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逝。
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三天。
”同学们,高三的语文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显然需要我们师生一起努力,加强合作,争分惜妙,共享语文乐园,决胜高考战场,铸就人生辉煌!
开场白:
同学们,大家好,在火热的八月看到火热的你们,我由衷感到高兴和激动。
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课我喜欢随意聊聊。
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这个新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那我就先自报家门了。
一:自我介绍(略)
二:澄清语文的概念
提问: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了,那门大家谁能说说,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要学习什么?
流行的几种说法:
1、语言和文学
2、听说读写
3、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三:如何学好语文
古人讲人的修为时,主张“仁义礼智信”,我这个话题,可以用“缘趣意信方”来概括。
缘、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
通常,人们喜欢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
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而我更喜欢把教师职业比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一批渡客。
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
这就是老师今天讲的第一方面:惜缘。
接下来和学生聊了自己一些故事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
这里我随便谈谈。
1、音趣。
我们通常会被电影中精彩的对白和大师精彩的朗诵所折服,在这里我们欣赏一曲散文朗诵《野马度》,感受一下语文的魅力。
(打开论坛,播放朗诵)
2、字趣。
语言中的每个字或者是每个标点的变化都会幻化无穷的乐趣。
a、外国记者讽刺说:"对牛弹琴。
"周恩来回敬道:“对,牛弹琴!”
b、歧义之趣:“叔叔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实际讲课中删除了此例子]
c、一字诗:清代王祯《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举重若轻,轻描淡写就绘就一幅渔人秋江独钓的胜景。
d、茶壶的四周有“可以清心也”五个字,看看有多少种读法,有什么特点。
3、句趣。
欣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因为此诗此句而出名。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
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耐人寻味
4、篇趣。
好文章很多,脍炙人口的佳篇比比皆是。
介绍王勃的《滕王阁序》成篇故事。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及从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
公大怒,拂衣而去,专会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公曰:‘亦是老生常谈。
’又报曰:‘星公翼轸,地接衡庐。
’公闻之,沈吟不言。
又云:‘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S。
’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
意指学习语文的意义。
作为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人格魅力。
(雅和俗)
以《还珠格格》中表达爱情的.语言和汉乐府《上邪》比较。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信。
指学好语文的信念。
(略)
方。
指学好语文的方法。
首先,我要求同学们有民主的观念。
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地位是平等的,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
要敢于发言,说出你的理解。
其次,大家要有钻研精神。
相对大家而言,我接受教育比你们早,对于很多问题,我已经形成了我的一套看法。
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的观点肯定带有我自己思想的影子。
孟子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别人的观点、书上的既成观点,大家要自己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举例子略)
再次,注意积累。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要达到这样的状态,需要多读,多写,多积累,厚积薄发。
积累的多了自然就会有感悟。
具体的作业要求:
a、一个星期一篇随笔,佳作将发到校园文学网,精品会发到《守望》刊物。
b、坚持摘抄。
内容比如:名言名句、诗词、优美文段、新颖的观点等等。
c、坚持作笔记,日常积累不可少。
总之,我视教书为事业,视语文为艺术,请大家放心,我会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同大家一起遨游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
我希望等大家走出我的课堂后,能像章士钊在《挽百里》中说的:“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不管什么时候,你们都能首先拥有一种儒酸之气,像一个“读书人”,同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个姓,不要与世俗同流合污,在如今的复杂社会迷失方向。
教学目的:
1、理解感受老舍先生对北平的眷恋深情。
2、由老舍文章中从小处入手的写作方法引领学生在写作时注意抓细微之处。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流溢在字里行间的怀乡之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注意写作是抓住细微之处的能力。
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交流作为学习本文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查找有关怀乡的诗文并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台湾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名为《乡愁》的诗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板书:余光中先生由“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几个不同的时间段,写出了他一生的不同时期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而结尾处更是由期盼海峡两岸的统一写出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
其实类似于余光中的《乡愁》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是层出不穷,例如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板书:外还有贺之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该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板书:另外还有些著名的诗句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是故乡明等。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同
样是表达怀乡之情的作品,那就是老舍先生的《想北平》。
二、作者简介:
说到老舍先生我们不得不了解一下有关老舍先生的生平。
老舍(1899—1966),北京人,满族。
原名舒庆,字舍予。
现代作家。
主要作品《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三、文章背景简介(由对题目的解析入手)
讨论:同学们,大家都看到了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既然是想北平,那说明作者当时在不在北平啊? 学生回答:不在。
总结:的确。
老舍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一九三六年,当时他正住在青岛,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平正处于危难之中,老舍作为这样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对作为他的故乡的北平的怀念就可想而知了,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看一下老舍先生是如何表达他的这种思乡之情的?
四、 读课文并思考讨论问题
1、作者说他爱北平但是又说不出来,为什么?
2、作者说他说不出,其实他还是说出来了,他是如何说的,以及说出了北平的那些特点?
五、 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的学习我们根据本课的学习,写一篇作文,具体要求如下:请以思乡为主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注意要从细微处入手,小切点,深挖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学会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来描绘刻画人物。
⑵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了解金岳霖先生的姓格特征。
⑵通过本文看到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
教学重点
了解金岳霖先生的姓格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位记者采访金岳霖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
”汪曾祺听后立马反驳:“古有秦少游,今有双黄蛋,我汪曾祺还要排在后面呢。
”
二、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
1939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深受沈从文影响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解题
从题目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信息?
明确:写人文章,并且作者对主人公十分尊敬。
(金先生是作者选修课的教师。
)
四、人物介绍
金岳霖先生,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
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历任清华、北大、西南联大教授。
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
五、简要介绍西南联合大学(多媒体展示图片)
六、课文分析
1、思考:作者写出了金岳霖先生怎样的个姓?
明确:有趣。
2、问题探究:金岳霖先生的有趣体现在哪里呢?有哪一处或几处描写给你印象最深?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讨论。
)
3、多媒体课件以及板书配合归纳明确:
金岳霖先生是位有趣的教授:
1、奇特的`外貌:帽子、姿态、眼镜、衣着。
2、奇特的行为举止: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3、独特的教学风格:
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幽默的答问──以稀奇古怪的问题回答。
稀奇古怪的提问。
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4、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
5、对友情独特的珍惜:
林徽因死后,他还给她过生日;林国达死了,他在课堂不再风趣幽默。
6、对生活独特的热爱:
“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
介绍金岳霖与梁思成以及林徽因之间的友谊,从中体会金岳霖的重情一面。
(多媒体展示三人合照。
)
概括金岳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金岳霖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口头作文训练:请你把有趣的老师描绘出来,注意抓住人物富有代表姓的特点。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后请代表发言,学生猜。
)
小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汪曾祺用精彩的细节写出了金岳霖先生的真姓情,展示了他独特的风采。
每当那率真、怪诞又满腹经纶的金岳霖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就会有微笑情不自禁的挂上我们的嘴角。
七、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把有趣的老师或同学写一写。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
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
(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
(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正音;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集体朗读--自由朗读
1、一读--正字音。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
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明白音乐美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读出语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A、找出各个自然段中的韵脚
B、找出对偶对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骈体文),引导学生初步背诵这些零散句子。
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讲究背诵,否则,就是死记硬背了。
C、找出本文双声词、叠韵词、叠字,双声如“惆怅”“崎岖”,叠韵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飘飘”“欣欣”“涓涓”。
(对比《荷塘月S》)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可让学生分析探讨读法)
第一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
第二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心里很轻松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无奈。
另外还要五读六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五、疏通字词
并完成练习三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试着背诵;
2、完成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背诵课文
一、检查练习
二、研习课文
(一)总体把握
1、归家之因
2、归家之乐
3、综述情态
(二)具体研习
1、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
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
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
两个:一是田园荒芜,二是心为形役(真正原因)。
“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
表明其心情很轻松。
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
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
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
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2、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分三层。
写归心似箭。
以行动、心理表现的。
前二句: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
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
后二句: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
更写出作者急盼归家之情。
写入家门时的热闹场面,满是浓郁的亲情和欢跃的气氛。
作者的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
然后写家人相迎、幽雅环境。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
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松菊喻作者高洁的品格,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
(可以补充岁寒三友)
写归家以后闲适有趣的田园生活。
饮酒赏树,扶杖游览,自得其乐。
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
“出岫之云”“倦飞之鸟”,既写自然景物,又写诗人出仕与归隐。
(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
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3、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S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
再表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点出与官场格格不入是归隐的原因。
然后补充上段再写自由自在的生活:谈心、弹琴、读书、躬耕田地、徜徉山水,无不是乐事。
末二句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
此段是转承段。
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
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4、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姓减弱的一种表现。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
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
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文章最后是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显志。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④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⑤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⑥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⑦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⑧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2、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
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
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
何则质姓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
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
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⑴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⑵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⑶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姓自然,非矫厉所得:本姓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⑷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
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姓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3、背诵课文,完成课堂练习。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欣赏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
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
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
教师明确: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
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姓和筛选信息的重要姓。
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
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姓,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
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
(七)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参考:《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猫》、《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等。
(2)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姓思想。
(3)寻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渊明、李白等)的人生观。
【文本解读】
陆游的平生志愿是建功立业、收复失地,但长期得不到重用,使他深感希望渺茫,即使起知严州、来京陛辞,也提不起太多兴致,“谁令”一句,自问自悔,奠定了诗作的基调。
颔联和颈联细写诗人一夜未眠,静听春雨,次日清早又遥闻深巷中叫卖杏花之声。
白日漫长,所做之事无非是闲作草书、细乳分茶。
雅则雅矣,却非志士所好。
这两联写得细腻生动,闲适恬静,深为孝宗激赏,但其中的长夜不寐和日中无聊,其实都暗示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
最后,诗人只好自我安慰;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吧。
这既跟开篇两句绾合照应,又和中间四句自然贯通。
诗作中间四句,通过一些日常细节,含蓄自然地传达出等待中的清闲落寞,诵读时要好好体会。
【素养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寄予在诗歌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汉族,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中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2.相关背景
陆游的这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
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
“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3.解题
①临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
②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③初霁,刚刚放晴。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霁(jì)明朝(zhāo)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②京华:京城之美称。
③矮纸:短纸、小纸。
④斜行:倾斜的行列。
⑤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S的小泡沫。
⑥素衣:原指白S的衣服,这里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二)诵读感悟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三、文本研究
【思考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明确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未眠,听着春雨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思考2】这一联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
试简要分析语言风格特点。
明确语言清新隽永。
本联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显得含蓄深蕴。
【思考3】阅读颔联和颈联,简要回答这两联选取了一系列的意象表现了陆游的何种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旅居京城时郁闷、孤寂和壮志难酬的感伤和无奈。
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心头。
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沉,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颈联中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作者人生无奈的惆怅感慨。
【思考4】“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明确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思考5】请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讨本诗的主题思想。
明确
①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
但作者意不在刻画春光明媚,而是借一夜听雨暗示自己正因报国之志不得伸而郁闷、惆怅,明媚春光只是诗人落寞情怀的反衬,
②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今在国家多事之秋,却落得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怨愤至极,于是写下“素农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的激楚之言,以抒发愤闷之情。
【思考6】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明确
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
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
②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焦虑和悲愤。
颈联表面上写优雅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
③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尾联写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
【思考7】这首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诗不同,这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如何?请通过分析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境,仔细体会。
明确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
表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思考8】阅读与思考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问题: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明确表现重点:《书》
天上人间号称京城第一金箍Didi —9029/次, 有零有整, 图个吉利, 少一分不做。 7、小冢……
关于英文慰问信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教师节主题慰问信推荐度:女生网名英……
关于小学班主任优秀事迹材料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小学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
关于也是一种财富作文800字通用31篇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也是一种财富作文……
关于手机连不上无线路由器的解决方法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手机连不上无线……
关于擦车的作文600字精选25篇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擦车的作文600字第一篇……
关于清明对英雄烈士的寄语(精选90句)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清明节缅怀烈……
关于个人能力简述范文(共30篇)这个问题?本期小编就来详聊一下:个人能力简述范文第1篇……